公益就是公益,慈善就是慈善,不可以相互包括,不能比较谁的范围大,谁的范围小。
公益是公共利益,因为利益相关方不全是人类,也可能是动植物、生态环境等,所以说成公众利益是不恰当的。
公益和慈善同源于对生命及世界的爱,即博爱精神或利他主义,但在行动层面指向两个维度。
公益的维度,是社会成员基于社会责任感、使命感,在政府力量之外主动谋求公共利益的满足与维护,动员社会资源,优化或重建社会结构与关系,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。比如环境保护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各种政策倡导、立法推进、文化艺术科学事业发展等。
公益的行动主体可以是个人,也可以是组织,有时政府和企业也会参与进来。公益的受益方通常不是特定的个体,所有社会成员都可能从中获益。比如环保工作改善空气、水源质量,无富人、穷人、动物、植物都会因此受益。
慈善的维度,通常是基于怜悯、同情或不忍之心,致力于帮助因社会问题陷于困境的个体获得正常的生存与发展权利(自然的、受法律保护的,得到社会认可的、受尊重的、健康的、平等的、无障碍的……)。即慈善满足的是个体利益。
慈善的主体同样可以是个人,也可以是组织,受益者可以是人,也可以是动物等生命。比如针对个体的疾病救助、物质援助、精神抚慰、赋权增能等等。
公益慈善这两个维度可以相互转化或同时推进。当慈善主体从关注个体利益转变为关注整个群体、整个社会的利益时,就必须解决背后的根源——社会问题(通常由文化观念、制度与市场等因素导致),比如通过社会倡导和实际行动推动政策立法的进步,社会文化与观念的改变,这时就转换至公益维度。反之,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时,开始为满足个体利益而行动时,就进入慈善维度。
资助贫困学生,帮助学生个体完成学业是慈善,但若着手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,增加就业机会,带动当地人脱贫致富,或者推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,促进教育权利的公平享有,就上升为公益。无偿帮助一个人戒烟是慈善,但通过政策立法、社会监督推动公共场所禁烟则是公益。
给一个老人让座是慈善,呼吁全社会关爱老人等群体,为有需要的人士让座则是公益。一个人捐100元给一个求助者是慈善,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慈善捐助,营造人人互助社会氛围,推动社会观念的改变及法律政策的改进(比如规范捐赠行为,实现公开透明,保护捐赠人与受助者的隐私等)则是公益。
有些行为或活动,则同时具备公益和慈善的属性,比如素食,因其低碳、节能、产生垃圾量少,客观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,是为公益; 同时因其不食用动物制品,客观上使动物免于杀害或虐待,是为慈善。
上一条: 为什么要成立创新基金会
下一条: 基金会小知识:特征篇
相关新闻
- 爱心传递,书送未来!大连创新电商协会回馈社会
- 创新电商协会(十一月)外贸出口会员企业关爱行
- 创新电商协会九月boss堂---股权管理高级讲座
- 大连创新电子商务协会参加西岗区2018年“扶贫日”主题活动
- 大连创新电子商务协会2018年下半年会员代表大会召开
- 大连跨境电商企业浙江寻梦活动分享
- 大连市创新电子商务协会英文演讲PK大赛圆满结束!
- 东北外贸圈实战:boss级品牌策略训练营
- 校企联盟走出辽宁 搭建就业供需桥梁
- 创新协会携手大企·北京影响力 为会员提供28堂公益课程
- 为什么要成立创新基金会
- 创新基金会的主要工作内容
- 爱心传递,书送未来!
- 爱心传递,书送未来———爱心图书馆建成啦!!!
- 大连市创新电子商务协会 爱心传递,书送未来!————第二季活动开始啦!
- 隔离病毒*不隔离爱
- 大连创新协会走进孤独症儿童